文章来源:http://money.163.com/16/0210/14/BFFIPMAU00253B0H.html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的獨到之處體現在精粹的文物珍藏上。館藏的數件鎮館之寶中最受矚目的是馳名中外的商代晚期的青銅禮器:小臣艅犀尊——目前存世的年代最早的青銅犀尊。豐富的館藏應該歸功于收藏家布倫戴奇,除了時機運勢和經濟實力,他還具備高超的鑒賞力和果斷行事的個性。賀利舊金山坐落在美國西岸加利福尼亞州的海灣地帶,是全美亞裔居民最集中的地區,從19世紀中葉以后逐漸形成都市,居民有70多萬人,亞裔人口占五分之一。然而從東方文化而言,這里曾經猶如藝術沙漠,干涸枯竭。在21世紀的今天,舊金山已經成為美國西岸的東方文化中心。使之改觀換貌的關鍵因素,就是亞洲藝術博物館的誕生。1959年,芝加哥實業家艾弗里·布倫戴奇(AveryBrundage,1887-1975)先生及夫人將畢生收藏的近8000件亞洲文物捐贈給舊金山市。舊金山市政府在1960年發行公債籌建博物館。館址選在金門公園內,在原有的笛洋美術館旁側增建新翼。1966年6月10日,亞洲藝術博物館落成開放。1994年,亞博進行新館設計選定了意大利建筑師蓋·奧蘭迪(GaeAulenti)的方案。1990年由巴黎老火車站變身成現代的奧賽美術館,就是她的杰作。施工中最大的挑戰,是在地下裝置高功能“地基隔離”橡皮輪墊。在發生8.3級強地震時,這種設施能使建筑保持水平度移動而不倒塌。奧蘭迪的設計把原來分隔的幾翼樓區連接疏通,把天頂、后墻、側翼等外圍均用玻璃鋼料以金屬框鑲焊成墻。并充分利用原有的超高度,增建了一層展廳。2003年3月20日,亞洲藝術博物館——李踵文亞洲文化藝術中心在舊金山市政區正式開放。布倫戴奇的橋梁精神1966年在亞洲藝術博物館的開幕式上,布倫戴奇發表賀辭:“舊金山是全世界旅游者所仰慕的城市。而我們的亞洲藝術博物館,將筑成通往交流理解的橋梁,它將連結海灣各島和金門大橋,更重要的,是融會溝通整個的世界。這將是舊金山對世界和平與幸福的貢獻。”這段卓有見地的預言成為亞洲藝術溥物館的建館宗旨。布倫戴奇在羅馬舉行的第57屆奧運會上的致辭闡述了理想主義的宇宙觀:“羅馬,以它的藝術寶庫,成為發揚教育、人道和文化的最佳圣地。”他高湛的藝術鑒賞品位和狂熱地收藏藝術品的行為,切實驗證了這個道白。布倫戴奇把事業、體育和藝術的各項社會活動有機地連接起來,成為世界級水準的古董收藏家。在浩瀚的藝術海洋里游歷,布倫戴奇找到了精神寄托。早在1912年,他就開始收集美術品了。不過他早年收藏的古希臘羅馬文物曾一度與住宅焚于火災。1936年,他去柏林參加了冬奧會。在歐洲逗留期間,他參觀了英國皇家研究院舉辦的中國藝術展。800件來自中國皇家舊藏的文物使布倫戴奇大開眼界,身心震撼。他把目光轉向中國歷史文化,收藏文物范圍也從中國開始逐漸擴大到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布倫戴奇在加州的豪宅是他囤積寶物的宮宅。隨著收藏經驗的積累,初期階段的誘惑,如東亞的風情人物、怪異圖案或艷麗色彩等,漸漸地不再是新鮮獵物了。古樸洗練的青銅器、青背澤凝脂的玉器和形色多樣的陶瓷,最終以絕對優勢征服了他的心。不過他對中國書畫始終沒有太大的興趣,或許他未能對中國書畫產生出充分自信的鑒識能力。相比之下,書畫藏品僅占很少數量。布倫戴奇不曾來過中國,依賴于幾個古董商從美國、歐洲、日本各處找來貨源。強烈的收集欲有時會超過實際財力的限度,布倫戴奇也有賒欠付款的時候。他也自責過:“這不是嗜好,而是病!從收集第一件起,我就破產了。”到1950年代,布倫戴奇已經擁有4000件以上的藏品,他卻哀嘆說:“我的收藏永無完整之日!”1957年,舊金山一些藝術愛好者成立了亞洲藝術學會。骨干會員們竭力游說布倫戴奇把其藏品安置在舊金山。市長克里斯朵夫(GeorgeChristopher)深信博物館、文化和交響樂是建設大都市的基因,他親自出面表示,“這里是通向東亞的關口,不久的將來,每天都會有很多從亞洲來的飛機在這里著落,帶來比去芝加哥更多的人們觀賞你的收藏。”精英們聯手付諸行動,大造聲勢,準備迎接珍寶。1959年,137件布氏藏品在笛洋美術館首次展出。在展覽圖錄的序言中,堪薩斯市的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館長、著名的美術史學家思克曼(LaurenceSickman)寫道:“毫無疑問,布倫戴奇捐給舊金山市的這批亞洲文物,是當今時代在此領域里所能搜集到的最后的和最完整的收藏!”布倫戴奇直到去世之前還把收藏的文物持續轉贈。博物館與收藏家的聯姻博物館與收藏家的關系可謂姻聯,有來有往。亞洲藝術博物館是全美國唯一的專攻亞洲文化的博物館,因此時常會得到收藏家們的顧盼。亞洲藝術博物館得到過不少極其特別的援贊。2000年,赫伯特夫婦把多年收集的250多件印尼爪哇木偶捐獻出來。這些傳統手工藝作品,色彩鮮艷、形象滑稽。小朋友們最喜歡擠在木偶展柜前,聆聽印度尼西亞的天方夜譚。2002年,Neutrogena前主席柯森(LloydCotsen)把畢生所愛的832件日本手制竹編作品贈出。這是目前全世界同類收藏中的佼佼最上者,其中有些出自當代“人間國寶”之手,曾招惹過不少博物館的覬覦,使柯森對竹編的歸向猶豫不決。最后,亞洲藝術博物館為之舉辦的展覽遠遠超過了他的期待,使其他陳列相形見絀,柯森才信服亞洲藝術博物館是最能讓竹藝“有的放矢”之地。同年,美國煙草大王杜克之后人DorisDuke的慈善基金會向亞洲藝術博物館提供“任選”的機會。結果,中榜者有167件泰國、緬甸等國家的佛像雕塑、家具、金飾件等。使亞洲藝術博物館一躍為全美國東南亞收藏的首位。2003年,葉公超的子女葉彤、葉煒慷慨獻出家族五代珍藏的書畫。其中褚遂良書《陰符經冊頁》、王鐸《為湯若望題詩冊》都是絕世孤本。2005年,收藏家威廉·艾倫菲醫生捐贈700多件南亞老照片,包括一些18世紀晚期攝影初萌之作。中國文物以數量和質量居上建館30多年來,亞洲藝術博物館的藏品數量已經翻倍。與其他國家地區的藏品比較,中國文物無論在數量還是等級上仍然遙遙領先。當然和中國國內博物館相比,不能以數量叫絕,但是質量屬上乘,更還有一些絕世珍寶。玉器、銅器、陶瓷、漆器、竹木牙雕、佛教藝術雕刻鑄像、織繡、金銀琺瑯等,樣樣齊全。近年,近現代藝術品也開始入館。目前,博物館的第二三兩層是常設展廳,有將近3000件藏品展出,每年有數次選擇性更換。亞洲藝術博物館的獨到之處體現在精粹的文物珍藏上,功勞首先歸于收藏家布倫戴奇。固然,時機運勢和經濟實力使他具備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不過最重要的,是他自身具備的高超鑒賞力、雄才大略和果斷行事的個性。他幾十年不懈,沒有放過出現在眼前的寶物。布氏收藏中,中國文物以數量和質量居上。近3000件陶瓷藝術品時代連貫,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青銅時代的刻紋白陶、周朝的原始青瓷、漢代的鉛釉模型,到六朝青瓷、唐三彩及至宋元明清的官窯之作,琳瑯滿目。1200多件玉器,以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朝的禮器和明清的玉雕為最精。品目繁多的300多件雕刻塑像,顯示了中國工匠在石刻、銅鑄、漆雕、竹木牙雕的各種技藝,令人驚嘆。400余品書畫,雖然是布氏嘗試性的收藏,卻包含了不少具有代表意義的作品,上起宋元下至近現代的掛軸、手卷、扇面、冊頁,題材墨色均風采翩翩。更重要的是數件國寶級的鎮館之寶。其中最受矚目的是馳名中外的商代晚期的青銅禮器小臣艅犀尊。以佛教傳播路線為陳列線索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外觀保留了法國院派建筑的特色風格,內部卻是煥然一新。陳列設計由原美國國家藝術館美術總設計師擔當,在陳列的大局及細節諸面,強調整體的統一性和個體的特殊性。根據東方文物性質的特殊需要,本館的專業人員也參加了具體設計。防震展柜、冷光照明、窗柵隔欄、客運或文物升降電梯和各種設備,均選擇世界水準專門廠家定制。這所現代化的博物館,為交物陳列、保管收藏、及開展文藝教育活動發揮全項功能。各國家地區展廳的墻壁采用各自崇尚的顏色,以示區別。從上而下,分為九大展區,以亞洲共有的佛教的傳播路線為導向。首先介紹佛教發源地印度及鄰近的犍陀羅樣式。繼而分成兩大主派,向南北兩方各顯其靈。向東南亞傳播的流派,遍及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等國家,發展成小乘教。展廳里的石雕佛像矗矗林立,再現了洞窟藝術的景觀。銅造像、石木雕刻,反映出各地人們對佛教的理解崇向及膜拜方式。其他如絲織紗繡、手繪經文書頁、繪畫、玉器浮雕,串珠和金銀首飾等,顯示了東南亞交化的風采多姿。另一間獨立的展廳,介紹西亞和古波斯、伊朗的文明世界。錘花繁復的金屬器皿和晶亮圖案的陶瓷日用品是絲綢之路東西交流的實物見證。佛教進入西藏的那一支,演衍為藏傳佛教,為元明清幾代皇家信奉,影響深遠。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喜馬拉雅地區展廳又是獨樹一幟,其中來自中原地區、西藏地區、尼泊爾、錫金邦的鍍金佛像、觀音、手繪唐卡、佛具、小巧的天珠掛件,被襯托在鮮紅的如寺院墻壁的顏色下。漢代時,佛教經絲路由中亞進入中國西北地區,形成另一主派的大乘教。南北朝時期佛教進入朝鮮半島,再東渡到達日本。亞洲藝術博物館一半的展廳由中日韓三個國家的藝術品分享。中華文明悠久古老,地域廣大,文化根基深固,因而佛教并沒有像在韓國日本那樣成為國教。當佛教踏入中國之時,就被本土的宗教信仰吸收容納。亞洲藝術博物館的中國館陳列,把佛教融會到國粹基盤中,力求表現文化的多元內涵。以玉器文化起始,近300件玉器分類展示,介紹中國的玉石概念及其在儒學中所盡功能。中間的三層透明板上懸掛了幾十件小佩飾,使各面的雕工細作清晰可觀。與玉器館相接的是古代文明展廳。新石器時期的玉件和彩陶,拉開向青銅文化過渡的序幕。數枚刻有文字的商代甲骨是美國博物館中的唯一所見。青銅禮器鼎鐘尊觶爵等,陳容齊整,不少銘文記錄了重大史實。車馬出行是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各式佩件奇形貌異,可以組裝成威風凜凜的旌旗車馬陣。漢唐展廳中,既有陪葬求仙升天的冥器,又有功利實用的道具。佛教館里的各式雕作,概覽了千年中國佛教藝術的演變過程,其中公元338年的佛坐像是存世帶銘文紀年款中最早的佛像。宋元明清展室,像講故事那樣,從宮廷的官樣作坊,到民間百姓的日常生活,花鳥齊繽的四季爭艷,及至銘茶酒烹的雅集興聚,都可以在此領略一斑。展廳內布置了宮廷格調的雅間,陳列的精致的硬木家具或裝飾以紅漆描金或用鑲嵌螺鈿,有些是來自清宮內苑,而“多寶格”里的官窯、玉琢觥獸,捏絲琺瑯,嫣紅姹紫。最后,在旁側還有現代嶺南畫派的代表作。(作者系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中國部研究員,本文發表有刪節,標題系編者所擬。)本文來源:東方早報責任編輯:齊棟梁_NF2865
關鍵字標籤:神明桌尺寸
|